-
在《銷售與市場》第351期上,華杉先生有一篇”要博大精深的4P,不要淺薄片面的4C”的文章,文中從概念、4P和4C各組成要素的分解等,立體闡述其4C理論的不合時宜和淺薄,應該說,華杉先生敢于挑戰(zhàn)權威,敢于追尋真相的精神值得贊揚,但我個人認為,4C 絕對不是淺薄片面,而4P也不是那樣無懈可擊的完善和完美。
一. “產品”與“客戶價值”
在文章的第二部分,華杉先生提到“把產品表達為客戶價值……,我認為并沒有什么大問題,但也談不上有什么貢獻,‘傳統營銷’從來沒有不考慮客戶價值就生產成品,…….,至多算是對4P的一點學習心
得,說成是對4P的革命,實在言過其實”這樣的說法我認為很欠妥當,我覺得客戶價值并不是所謂的一點心得,也許4P把客戶價值也會有所考慮,但4P架構決定它并不是很重要的地位,4C把它放在首位乃至其核心,是一種戰(zhàn)略性思維的認識問題。 我們先從市場的角度看看,當今中國,遍地紅海,產品同質化嚴重,其中之原因還在于不少企業(yè)或人員相對還停留買生產線,靠低價沖擊市場份額,靠量獲得利潤的思維模式去撈快錢,很少企業(yè)花足夠的時間去研究消費群的多樣化需求,中國在很多領域還處在“復制型的加工廠“狀態(tài),這在改革開放初期的賣方市場時代是有效的,但一旦市場區(qū)域相對飽和時,就開始出問題了。所導致的結果就是發(fā)改委幾乎月月都在發(fā)布某某產品或品類已產能過剩。當然,可以到所謂的“藍!比フ倚缕奉,但藍海顯然沒有那么好找,大部分的企業(yè)現在還處在紅海中,痛苦的掙扎。金融危機下的東莞制造業(yè)就是明顯的日子,大量積壓不對路得外銷產品,想通過轉內銷的方式消化,前景很不樂觀,“銷售渠道和品牌的建設維護,是制約出口企業(yè)轉型內銷的瓶頸!标愐A表示。內銷卻有著本質的不同。從新產品研發(fā),到產品要被消費者認知,從消費者產生購買欲,再到產品最終成交,整個涉及到消費者和經銷商、代理商的環(huán)節(jié),都需要大量渠道費用與營銷成本的投入。”這段文字摘錄于《21世紀經濟報道》記者鐘良的采訪報道。
簡而說之,產品導向是大工業(yè)時代的思維,而“客戶價值”是競爭時代的產物,確立“客戶價值”的首要地位,是目前我們在目前這種市場態(tài)勢下,企業(yè)的戰(zhàn)略性思維轉型問題,是生死存亡的大事。從營銷的目的定位上看,用“客戶價值”取代“產品”是具有戰(zhàn)略角度的一次重大提升!
二.“促銷”與“客戶溝通”
同樣是在文章的第二部分,華杉先生提到“消費者溝通”同樣是對4P的一點學習心得,并無其實際意義。其說法也欠妥。
“促銷”的本質在于利用企業(yè)推廣資源,最大化的宣傳自己亮點(如打折信息),擴大消費者的隨機購買率和重復購買頻率,縮短消費者的決策時間,快賣,多賣,以達到銷售的提升,這種方式的成果就是什么?強推!!廣告大戰(zhàn)。!我們可以看到,打開報紙電視,促銷廣告普天蓋地,其廣告的形式都大同小異,無論是文案、還是影視創(chuàng)意,促銷,打折,周年慶均模式化。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,是大家還在用“請消費者注意”的4P模式為出發(fā)點。
“客戶溝通”的實質在于尋找消費者更易接受的促銷方式,減弱促銷所體現的“賣”的硬推成本,增加消費者“買”的情愿成分。因為溝通的性質有二種,即單向的和相互的;在現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環(huán)境,由單向促銷變?yōu)橄嗷、全方位的信息整合溝通,顯然更符合營銷發(fā)展規(guī)律。
我們來看看這兩種模式的現今對比版:中國聯通的“沃篇”和中國移動的“親情篇”:聯通“沃”的廣告表現的是很多年輕人對著手機開視頻,高興的“沃”,以表達擁有視頻的喜悅。這具有很明顯的“請消費者注意”意味。移動的廣告則大不同,移動以一對母女的深情故事展開,并以媽媽忘帶手機出門后,女兒各種緊張的表達為主情節(jié),廣告最后,女孩追問其為何不帶手機時,媽媽說:“離開手機不能活啦,”女孩回答:“不是離不開手機,是離不開你”,這是一個典型的注重“溝通”的經典案例,它從人性中最溫情的親情入手,是從消費者的角度,告訴你手機可以維護親情。我估計看了這個廣告,估計有不少人會立馬給家中的老人給配一個手機。
應該說,在目前當今的時代,促銷是不可或缺的,這是由我們市場發(fā)育還不夠完善所導致,特別是在經濟危機的背景下,但促銷只是大家的臨時手段,并不是長久之計,只有潛心發(fā)覺消費者的需求并建立起有效的溝通的橋梁,才是維系品牌和產品生命力的基礎!
三. “價格”與”客戶成本”
在這一對關系里,華杉先生說“價格定位首先不是消費者的承受力----不同的消費者,不同的購買理由,就有不同的承受力------而是營銷模式的選擇和產品價值的定義,以及如何設計銷售者的利益分配。在營銷中不僅有消費者利益、企業(yè)利益、還有銷售者的利益,這三者利益的滿足”。華杉先生對于提到三者利益的滿足是對的,但其所認為的“價格定位首先不是考慮消費者的承受力”也是值得商榷的,如果先不考慮消費者的承受力,不管你渠道建設的如何完善也是白搭,因為產品最終是由消費者買單。
為了證明其說法,華杉先生舉出了一個例子:“同樣是復合維生素礦物質片,安利紐崔萊、黃金搭檔和施爾康等品牌的定價策略是完全不一樣的,這三者分別涉及到了直銷渠道、商超渠道和藥店渠道”。這個例子我想恰恰證明的是以消費者為基礎而拓展出的渠道,安利紐崔萊追求高溢價值,為此,它鎖定了對高品質很關注的少部分群體,如老板,富太太,高級白領。顯然,這部分群體如果用媒體推廣,明顯有“炮打蚊子“似的廣告資源浪費現象,直銷,目標精準的很;黃金搭檔是面向大眾化人群的一個產品,定價屬于中等,從其廣告策略、定價和終端都是一脈相成,商超是輻射大眾化人群最廣的終端,當然選他作為主渠道,這是史玉柱先生”撒大網,捕更多的魚“的營銷思維沿用;施爾康走藥店是因為首先上海施貴寶是藥企,選藥店,一是渠道和經銷商是現有的,二是為了突出其專業(yè)性,其維生素目標群是家庭自用類用戶,對于這類顧客,價格和其真實價值的接近當然是最穩(wěn)妥的策略。
有關價格策略,我認為科學的做法是先鎖定消費群,分析其消費能力和心態(tài),再結合自身的品牌定位、產品的差異化力、銷售者的利益、成本,競爭對手,營銷環(huán)境等綜合型的給予一個定價。